福建三博福能脑科医院重症医学科陈静主任,正是站在绝望与希望交界处,为患者们重启“生命之门”的“守门人”。凭借过硬医术与细致关怀,她与时间赛跑,与死神较量,将一名名危重病患从生死线上“抢”回来。
神经重症康复治疗
9岁孩童坠楼后化险为夷
二楼坠落,头部着地,当即不醒人事。家住南平9岁的小伟(化名),在家中玩耍时突发意外,送入当地县医院后被诊断为脑弥漫性轴索损伤(一种重型颅脑损伤)。即在触地一瞬间,小伟头颅受到外力冲击,大脑里的大量神经被撕裂。
伤势过重的小伟,先后辗转于市级医院、省城医院,病情却一度恶化,肺部出现严重感染,高烧持续不退。高额的医疗费用,不容乐观的治疗效果,让小伟一家逐渐陷入绝望。
抱着最后试一试的想法,父母带小伟转诊到福建三博福能脑科医院,住进了重症医学科病房(ICU)里。“‘不抛弃,不放弃’是我们对所有入院患者的承诺。”陈静说到。
此时的小伟,生命随时可能按下停止键。陈静带领医护团队分秒必争,迅速制定急救措施。先经过纤支镜清理呼吸道痰液,插管,连接呼吸机。随后通过血液滤过器、血液透析机、管路系统等一系列先进医疗设备开展连续肾脏替代疗法,为小伟受损的肾脏功能提供支持,净化血液,同时,使用24小时血流动力学监测仪器实时监测小伟的生命体征。
人体的司令部——大脑一旦“倒下”,接二连三的并发症势必接踵而至。在小伟生命体征平稳后,如何防治身体重要脏器感染等并发症?如何保证小伟的营养供给?如何最大限度降低致残率?一系列难题摆在陈静面前。
根据病情变化,陈静为小伟进一步制定详细的诊疗、护理规划。每三小时翻身、拍背,预防压疮形成,排出痰液;通过俯卧位通气、体位引流等疗法进行气道管理,改善肺通气功能,确保呼吸顺畅……每天,陈静都守在小伟病床前,细致观察各类监测指标,随时调整治疗方案。
在陈静及其医护团队长达4个月的精心治疗和护理下,小伟病情日趋稳定。恢复良好的小伟变成了陈静的“小跟屁虫”,时常和医护人员嬉戏玩耍。出院后,小伟并未忘记医生,复查时,蹦蹦跳跳地来到医院找陈静,和父母一起为她送上感谢锦旗。
后ICU里实现超早期康复
91岁高龄老人躺着入院 走着出院
提到ICU内的治疗,人们的印象多是插满管子的患者和各种维持生命的机器。在福建三博福能脑科医院ICU里,专门开设了后ICU医疗服务,扭转了这个“刻板印象”。
什么是后ICU?记者了解到,后ICU是一种介于患者重症监护治疗和普通监护治疗之间的超早期康复治疗手段。在这里,重症患者可以救治与康复同步进行,事半功倍地降低致残率,缩短疾病疗程及促醒时间,降低医疗费用,让更多的重症患者家庭从经济和精神重负中解放出来。
今年年初,91岁的刘依姆反复发烧、咳嗽,高烧不退,几天后逐渐陷入昏迷状态。入院时,刘依姆已经神志不清,躺在平车里被推着进入病房。“经过诊断,她患有重症肺炎、I型呼吸衰竭以及急性肾功能不全等疾病。” 陈静告诉记者。
病情凶险,陈静立刻组织医护团队为刘依姆开展抗感染和保肾治疗,随着她生命体征逐步恢复平稳,后ICU超早期康复治疗开始介入。
利用下肢康复机器人模拟人体自然步态,对刘依姆进行肌肉力量辅助训练,同时,电动直立床启用,帮助她逐步适应站立状态,促进身体血液循环,减少长期卧床可能带来的并发症风险。
除了物理设备,陈静还结合神经肌肉电刺激疗法来促使刘依姆的肌肉进行自主收缩,防止肌肉萎缩。四肢被动训练与呼吸有氧训练也同步进行,前者通过外力帮助关节活动,保持关节的灵活性与肌肉张力;后者则通过有氧运动增强心肺功能,为刘依姆的康复奠定坚实的基础。2个月后,精神状态良好的刘依姆向陈静连连道谢,自己走出医院,回归到了正常生活中。

患者家属给陈静主任(右一)及其团队送上锦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