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团队一直从事脑胶质瘤的研究和临床治疗,近30年的行医历程告诉我们,如果患者及其家属能真正了解其所患的疾病,那么在治疗时可以事半功倍,少走弯路,而且医患沟通流畅。有鉴于此,我和我团队的同事们在这里尝试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把相对专业,同时又是患者常常需要的东西以问答的形式告诉大家。希望对患者朋友能有所帮助!亲爱的脑胶质瘤患者,在与脑胶质瘤的战斗中,我们是一条战壕里的战友!
2017年写于福建三博福能脑科医院——林志雄
请问胶质瘤是“瘤”还是“癌”?
胶质瘤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瘤”,它是来源神经上皮细胞的系列肿瘤的总称,有的甚至是良性的,如毛细胞星形细胞瘤,有些却是“癌”,如胶质母细胞瘤。所以,既不要谈到脑胶质瘤就认为什么什么了,也不要失去信心,在有经验的医师规范治疗下,病人是可以从中受益的。
胶质瘤真的没有救了吗?
没有这么悲观,有些类型的脑胶质瘤通过手术切除是可以终身治愈,如毛细胞星形细胞瘤。哪怕是2级的星形细胞瘤、少突胶质细胞瘤等通过规范的综合治疗,活几十年的也有,笔者治疗过的这类患者也不少。而且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即使是胶质母细胞瘤的疗效也在不断改善,要有信心。
胶质瘤容易引起哪些临床症状?
不仅不同部位胶质瘤临床的症状是不一样的,而且不同恶性程度的胶质瘤的临床症状也是不一样的;同时,其病程也是不一样的。不过,在成人,突然出现癫痫的症状,则要高度重视,一旦出现,既应该到医院进行彻底检查。
有没有通过抽血检查即可早期发现胶质瘤?
目前肯定是没有,将来则有可能。
谁容易得胶质瘤?
目前没有准确的资料能说明谁容易得胶质瘤,胶质瘤没有遗传背景。
儿童胶质瘤和成人胶质瘤一样吗?
肯定不一样,儿童脑胶质瘤不是成人脑胶质瘤的翻版,看看本书中儿童脑胶质瘤特征的部分就可理解。
青年人胶质瘤和老年人的胶质瘤一样吗?
青年人胶质瘤和老年人的胶质瘤也是不一样,包括突变的基因不一样,预后也不一样,老年人的胶质瘤预后明显较青年人差。
脑胶质瘤好发年龄?
各个年龄组均可发病,我国的资料表明,胶质瘤发病年龄有两个相对高峰期,分别是11~20岁和31~40岁,第二个高峰期后随着年龄的增大发病率明显下降。但是,最常见的胶质母细胞瘤(约占所有颅内肿瘤的12%-15%,占星形细胞肿瘤的一半),虽然可以发生在任何年龄,但约2/3的集中在45-70岁,诊断时的平均年龄为53岁,30岁以下非常少见。
确定脑胶质瘤需要哪些检查?
要确定是否得脑胶质瘤,最方便的检查是头颅CT、MRI。当然,这些检查往往需要平扫和增强扫描(即在平扫后打药,然后再扫描),目的是加强对比,更加清楚显示病变及其与周围组织的关系。有时,需要更加特别的检查,如在核磁共振中进行波谱的分析,主要是区别其他肿瘤的可能。
脑胶质瘤的病因究竟是什么?
脑胶质瘤的病因并不十分清楚,但是肯定与基因突变、癌基因和抑癌基因的异常表达有关;这些基因的改变则与化学物质、物理因素及致癌病毒等生物因素有关;至于手机会不会引起脑胶质瘤,目前还没有定论。
如何预防脑胶质瘤?
目前世界上还没有能有效预防脑胶质瘤的办法,其根本原因是脑胶质瘤发生发展的确切原因不详。
胶质瘤的标准治疗方案?
胶质瘤最有效的治疗方案是手术、放疗和化疗为主的综合治疗。手术主张保留患者神经功能状态下安全、范围地切除肿瘤。放疗和化疗可杀灭或抑制残余肿瘤细胞,延长患者生存时间,当然不同胶质瘤有不同的治疗方案。
究竟哪些因素影响胶质瘤的预后?
影响胶质瘤的预后首当其冲是胶质瘤的病理,其次是治疗方案,其他的如年龄、病人配合程度、病人的心态、经济水平等等;其中胶质瘤的病理不仅仅是传统意义上的组织学病理,目前还强调分子病理;治疗方案包括的内容更多,如手术切除程度,这本身就是一个独立的预测预后指标。
医师的经验影响胶质瘤的预后吗?
答案是肯定的,所以,如果能获得有经验脑胶质瘤方面进行诊治是幸运的。
胶质瘤手术的目的是什么?
1、程度切除病变,降低颅内压,缓解患者临床症状;
2、获得明确病理诊断,为后续放化疗提供依据;
3、充分内减压,为放化疗提供必要的条件;
4、程度切除病变,残余病变越少,后续放化疗治疗效果越理想。
累及功能区胶质瘤能否手术?
目前胶质瘤手术不存在手术禁区,新的影像学技术如PET,功能(Bold成像、DWI、DTI、静息态成像)磁共振、脑磁图成像;新的麻醉药物与技术,如喉罩插管、唤醒麻醉;新的电生理监测手段与术中设备,如直接电刺激器、术中皮层脑电、术中超生、术中导航、术中CT、术中核磁,可以实现在保留患者神经功能状态的情况下切除病变,术后即使患者出现神经功能障碍,只要功能结构区、传导束得到有效保护,待病变周边缺血、水肿改善后,患者神经功能都能有一定程度的恢复。
胶质瘤患者手术的最佳时机?
一般情况下患有胶质瘤病人一经发现尽早手术,推迟手术时,肿瘤会累及更多重要结构,增加手术难度和并发症的可能。
重要部位的胶质瘤可不可手术?
重要部位的胶质瘤的手术风险是较高,但是通过充分的术前评估,可以进行分手术的,但是关键之一是家属的对治疗方案的理解程度。脑干胶质瘤以低级别胶质瘤为主,对于生长局限的高级别胶质瘤,在术中电生理监测下,可以满意的对病变行大部切除。对于累及单侧丘脑、范围比较局限的丘脑胶质细胞瘤也可以安全切除病变。对于累及岛叶的胶质瘤,利用磁共振功能成像技术可完善患者术前评估,充分了解传导束破坏情况,进而判定患者术后肢体恢复情况,也是可将病变满意切除;现在新的影像学技术如功能(DWI、DTI)磁共振,新的术中设备如术中超声、术中导航、术中CT、术中核磁,可增加手术的安全性和病变切除程度。
胶质瘤手术方案有哪些?
MRI的影像学全切,即切除后再复查的MRI上显示不出来;其次在在保证功能的基础上次全切,大部分切除,部分切除,甚至仅仅是简单的活检。
立体定向活检手术的适应症:
(1)病变部位重要或是深在,手术不易切除或切除有限,如:肿瘤位于中脑或双侧丘脑;
(2)肿瘤弥散且广泛,如大脑胶质瘤病,肿瘤累及多个脑叶,单纯手术只能切除部分;
(3)病人年老体弱,或是伴随重大疾病,不能耐受开颅手术;
(4)术前考虑为非肿瘤性炎性病变;
(5)多发脑内病变考虑接受放射治疗者;
(6)脑肿瘤复发与放射性坏死的鉴别;
(7)术前诊断不明,而又构不成急症手术的颅内病变,家属要求者。手术目的是明确病理诊断,为放化疗提供依据。
手术是否刺激胶质细胞瘤更快生长复发?
未见科学依据证实手术会刺激胶质细胞瘤的生长,少数病人术后出现肿瘤病情加重源于其手术切除有限,残余肿瘤较多,因血运障碍引起继发水肿加重引起,因此强调手术切除要充分彻底。
胶质瘤的治疗路在何方?
胶质瘤的治疗之路在于规范治疗。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胶质瘤的治疗疗效也在进步,相信有一天会战胜胶质瘤。目前,分子病理指导下的综合治疗就是近年来在脑胶质瘤方面的重大进步。
脑胶质瘤有几种?
从病理组织学上分有几十种,但是临床常见有星形细胞肿瘤、室管膜瘤和少突胶质细胞肿瘤。
脑胶质瘤恶性程度?
根据目前的分类,脑胶质瘤额恶性程度分4个级别,其中1级属于良性、2级属于低级别恶性程度、3级和4级属于高级别恶性程度,尤其是4级的,也称作胶质母细胞瘤,其恶性程度不亚于肝癌。
为什么有时把部位和脑胶质瘤连在一起称呼?如脑干胶质瘤、胼胝体胶质瘤、岛叶胶质瘤、运动区胶质瘤?
这个问题代表脑胶质瘤的另一个特点,即脑不同部位功能的不同,手术的风险及疗效各不一样。所以,医生习惯把部位和脑胶质瘤连在一起称呼。这样,对有一定专业素养的人来说。很自然联想到可能的困难。如脑干胶质瘤,是生命中枢部位的胶质瘤,手术风险极大。可能有生命危险;胼胝体胶质瘤意味肿瘤中可能包裹着大脑前动脉等大血管。
很多人对开颅是相当的害怕,那么脑胶质瘤手术究竟有什么风险?
开颅是有风险,但是在目前条件下,脑胶质瘤手术的安全性可以高达95%以上。当然,不同部位是有不同的风险。而且,不同的病人对风险的接受能力是的不同的。此外,也要把肿瘤的危险与手术的风险进行比较,毕竟是两害相权取其轻。
低级别恶性程度脑胶质瘤会不会变坏?
一般低级别恶性程度脑胶质瘤会向高级别恶性程度的胶质瘤转变,但是,在我的临床实践中曾经遇到1例,发现肿瘤20年后仍未改变低级别恶性程度脑胶质瘤。
低级别恶性程度脑胶质瘤多久变坏?
不清楚。
医生对待脑胶质瘤病人是如何做评估和制定治疗计划的?
有脑胶质瘤规范治疗经验的医师一般会进行全面评估,涉及病情评估、治疗风险与收益评估、患者家庭及社会经济状况评估(治疗要求与后续支撑)、多学科治疗团队的统一性与患者的协调评估。
手术是否刺激胶质瘤更快生长复发?
未见科学依据证实,手术会刺激胶质瘤的生长,少数病人术后出现肿瘤病情加重源于其手术切除有限,残余肿瘤较多,因血运障碍引起继发水肿加重引起,因此强调手术切除要充分彻底。
累及功能区如“说话中枢”或“运动中枢”胶质瘤能否手术?
目前胶质瘤手术不存在手术禁区,新的影像学技术如PET,功能(Bold成像、DWI、DTI、静息态成像)磁共振、脑磁图成像;新的麻醉药物与技术,如喉罩插管、唤醒麻醉;新的电生理监测手段与术中设备,如直接电刺激器、术中皮层脑电、术中超声、术中导航、术中CT、术中核磁,可以实现在保留患者神经功能状态的情况下切除病变,术后即使患者出现神经功能障碍,只要功能结构区、传导束得到有效保护,待病变周边缺血、水肿改善后,患者神经功能都能有一定程度的恢复。
脑干胶质瘤能否手术?
脑干胶质瘤以低级别胶质瘤为主,对于生长局限的高级别胶质瘤,在术中电生理监测下,可以满意的对病变行大部切除,新的影像学技术如功能(DWI、DTI)磁共振,新的术中设备如术中超声、术中导航、术中CT、术中核磁,可增加手术的安全性和病变切除程度。
丘脑胶质瘤能否手术?
对于累及单侧丘脑、范围比较局限的丘脑胶质细胞瘤可以安全切除病变。新的影像学技术如功能(DWI、DTI)磁共振,新的术中设备如术中超声、术中导航、术中CT、术中核磁,可增加手术的安全性和病变切除程度。
岛叶胶质瘤能否手术?
对于累及岛叶的胶质瘤,利用磁共振功能成像技术可完善患者术前评估,充分了解传导束破坏情况,进而判定患者术后肢体恢复情况;在术中超生、术中导航、术中CT、术中核磁的帮助下,可将病变满意切除。
累及多脑叶胶质瘤如何手术?
对于累及同侧彼此相连的多脑叶胶质瘤,可经单一手术切口与骨瓣将多脑叶病变程度的手术切除;对于累及双侧大脑半球的多脑叶胶质瘤,可将主体侧病变连同中线处病变大部切除;对于多发的彼此不相连的多脑叶胶质瘤,依患者术前身体情况决定手术策略:可一次麻醉多处开颅切除病变,可分次开颅切除病变,可活检明确病理后综合治疗等。
立体定向活检术的适应症有哪些?
组织定向活检有一定的适应症,在临床具体应用中既要考虑患者病情又要考虑肿瘤的大小、位置、是否位于功能区等。组织定向活检的最佳适应症是(相对于开颅手术)肿瘤位置深在、较小或位于皮质功能区,因为这两种情况开颅术后致残率高。与直接手术切除肿瘤的目的不同,组织定向活检主要偏重于诊断。其它适于活检技术的适应症,如广泛弥散性疾病,如横跨胼胝体的双额病灶,孤立的多发病灶。对于年龄大并伴有多系统疾病的患者采用活检技术,做出定性诊断以便于采取其它治疗手段如放疗与化疗,能够降低患者的致残率与死亡率。与之相对应年轻,肿瘤小,位于功能区无明显的临床症状与体征或位置深在的患者,应用组织活检技术做出定性诊断以便采取其它治疗手段,如放疗与化疗同样可降低患者的致残率。
胶质瘤能否接受多次放疗?
原则上脑胶质瘤患者只能接受一次系统外放疗,复发时若是在原位,很难再次行放疗,因为再放疗时正常脑组织无法耐受,必然造成放射性副损伤,而病变组织远远达不到治疗剂量。
r-刀、x-刀放疗能否用于胶质瘤?
对于新发胶质瘤,不推荐病人应用立体定向放射治疗(如r-刀、x-刀),因为已有证据未显示其临床受益;对于复发胶母,依患者病情而定,原位复发主张手术及化疗。总而言之,立体定向放射治疗(如r-刀、x-刀)在胶质瘤中的应用较为局限,不可盲目应用。
胶质瘤患者是否能耐受放疗?
原则上只要患者能够在放射治疗期间配合静止不动,都可以耐受脑局部外放疗,其主要副反应为脱发、乏力、骨髓抑制等,因此患儿年龄不是放疗的禁忌,更主要取决于患者的配合程度。
放疗引发脑放射副损伤的发病机理?
目前有两种看法,一种认为放射线损伤了敏感脑组织,主要是胶质细胞和各种神经元,即直接物理刺激作用;另一种认为是微血管病变,微血管炎和血管周围炎导致血管闭塞、供血不足或缺血,以致发生缺血性脑坏死、脑软化。两种原因互为作用。
脑放射副损伤的临床表现?
放射性脑病分为早期急性反应、早期迟发性反应、晚期迟发性反应三个阶段:
早期急性反应:通常发生在放疗后头几天,出现头痛、发热、嗜睡和原有的局部症状加重。由于照射后血管内皮损伤,血脑屏障功能受损,毛细血管壁渗透增加,血清血浆渗出,引起血管源性脑水肿,出现颅压增高。急性反应是可逆的,经脱水、糖皮质激素治疗后,症状可减轻或消失,预后良好。
早期迟发反应:出现在治疗后数周至数月之内,介于急性反应和晚期迟发反应之间。依据脑的放射部位不同,产生相应的临床症状,表现为头痛、嗜睡,可伴有原有疾病病情恶化,一般能自行恢复,非致死性。其发生原因是脑白质出现脱髓鞘反应或脑胶质细胞损伤所致。糖皮质激素可使病情改善。
晚期迟发反应:多数出现在放疗后数月或数年,最短2个月,最长可达25年,多数为1~2年。其发病率在1.2%~5%之间,包括局部放射性脑坏死和弥漫性放射性脑损伤。病理变化为血管内皮损伤、破坏,形成血栓及纤维化等改变,造成血管腔阻塞,使脑组织缺血、软化、坏死,周围胶质细胞肿胀、变性,胶质细胞增生,出现脑的局部占位性改变或囊性退行性改变。病理改变分为萎缩型和扩张型两种,前者多见于全脑放疗的病人,属弥漫性放射性脑损伤,临床表现为大脑功能障碍,即智能低下、记忆力差、认识障碍、精神异常、反应迟钝、步态障碍,但无颅压增高;后者为局部放射性脑坏死,主要以颅压增高为主,加上局灶性体征,如偏瘫、失语或伴有大脑功能障碍、智能低下,如发生在脑部的原发肿瘤部位,不易与肿瘤复发和恶化相鉴别。病情急剧恶化者可在数月内死亡,也可缓慢进行性加重,不可逆转,甚至发展成植物人,也可出现衰竭状态,导致死亡。
晚期迟发性脑坏死根据部位及临床病理分为:①大脑型:临床表现主要是精神症状及颅压增高的症状,萎缩型坏死则无颅压增高症状。②脑干型:临床出现复视、头晕、言语不清、步态不稳、吞咽困难,客观检查有眼球外展障碍、眼球震颤、舌肌萎缩、咽反射消失、肢体共济失调及运动、感觉障碍等,表现为典型或不典型的交叉性瘫痪和交叉性感觉障碍的桥脑及延髓受损征象。
另外,头颈部肿瘤放疗后颈内或颈总动脉受到辐射,容易引起放射性动脉硬化症,出现血管狭窄或闭塞,症状为一过性脑缺血及黑蒙、癫痫发作、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或脑梗死,对此应有所认识。
放射性脑病如何预防?
放射性脑病与放射总剂量、分次剂量、疗程长短、照射面积、部位、年龄及个体放射敏感性差异等均有密切关系。在诸多因素中放射总剂量较其他因素意义为大;在总剂量相同的情况下,则单次大剂量照射比多次小剂量照射危险性大;未成年人脑组织的放射敏感性也比成人为高。其它与身体状况、血管硬化程度、照射次数、免疫状态等因素有关。
脑组织对放射线的耐受性,以1 000伦琴为引起脑组织损伤的单次阈值量,有人认为一次照射剂量大于20 Gy,脑组织即可发生坏死,短时间(2~3周)大量照射30~50 Gy,放射性脑损伤常是不可避免的。除了时间、剂量因素外,正常大脑耐受量取决于照射的体积,体积500 cm3不超过45 Gy;1 000 cm3不超过40 Gy;全脑照射不超过37.5 cGY。脑耐受性上限为每4周55 Gy,每6周60 Gy较为安全。大脑不同的部位对放射线敏感性也不一样,像脑干、视交叉、丘脑、胼胝体这些部位的耐受性就较差。
何种放射性脑病需再次开颅手术切除?
对于扩张型放射性脑坏死,可以手术切除病灶,清除坏死组织,解除压迫,改善病灶周围的血液循环,术后加上药物治疗可促进病情好转。如坏死灶广泛,且为重要功能区,则应外加去骨板减压。
脑胶质瘤术前准备大致含括哪些?
除了胶质瘤患者出现脑疝或昏迷等症状需急诊手术外,在正常情况下每一例胶质瘤患者术前均需进行充分的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以及必要的心肺功能检查,以评估麻醉、手术风险。如术前有心血管、肺功能异常、代谢性疾病等,术前应首先治疗这些疾病。其它可以增加手术风险的疾病有:凝血机制异常、感染性疾病等。
脑胶质瘤术前患者家属应该了解哪些内容及准备?
①术前的初步;②必须手术的理由:确定诊断;抢救生命;缓解症状;至少是为了延长生存期,而希望尽可能多地切除;单独使用放疗或化疗效果较差等;③不手术的风险;④手术以外治疗方法的种类,以及这些方法对预后的影响;⑤做什么样的手术:麻醉有关事项,皮肤切口,开颅,脑切除范围,预定切除的程度,主刀及助手是谁,预测所需时间等;⑥术中,术后的危险性:麻醉风险、开颅及切除肿瘤伴随的出血、由于脑切除产生新的神经症状风险、术后出血、术后脑水肿、感染、肝脏、肾脏、心脏等出现合并症的风险等。⑦预测术后经过和治疗方案:进入监护室,患者痛苦程度和时间,术后放射治疗和化学治疗的可能性及开始时间,如果是胶质母细胞瘤,则平均的生存期等等。
脑胶质瘤手术治疗的理论意义及临床意义有哪些?
理论意义:切除对放射治疗有抵抗作用的瘤细胞;切除缺血组织;调整细胞动力学-为放/化疗创造条件。临床意义:获得明确的病理组织学的诊断;减轻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延长患者的生命周期。
围手术期诊疗包含哪些?
一个手术能够成功,需要做到以下四点:①相对正确的初步诊断;②详细的术前计划;③娴熟的手术技术;④围手术期的治疗。
在哪些情形下脑胶质瘤患者不适宜进行肿瘤切除术?
全身状态不能耐受手术时,尤其对于合并有全身性疾病的高龄患者,必须尽早与相应科室及麻醉科进行沟通。
脑胶质瘤会诊基地—
福建三博福能脑科医院脑胶质瘤中心。
6大特色技术为脑胶质瘤患者保驾护航:
1. 严格的整体病情评估策略
以江涛、林志雄教授等为核心的脑胶质瘤综合治疗团队,对每例脑胶质瘤患者进行多学科综合评估,涉及病情严重程度、病变与相关脑功能区的关系、治疗风险与收益、手术目的、患者治疗要求与后续支撑、术中策略、甚至对术中病理标本的处置及可能的进一步治疗都进行评估,制定相应的预案。
2.术前脑功能专科评价
包括:(1)神经心理学评价,利用简易精神状况检查法从定向力、记忆力、注意力和计算力、回忆和语言5个方面来评价患者认知功能。(2)神经功能状态评价,分别利用专业的方法对不同失语症严重程度、运动功能等进行分级、整体状况进行KPS评分。
3.术中定位技术
以术中电生理监测技术为核心综合定位。位于脑功能区及附近或深部的肿瘤,在手术切除过程中极易造成功能区神经细胞及其神经纤维的损伤,进而引起患者相应的神经功能缺失症状,严重影响了患者生存周期及生活质量。而在术中运用电生理监测手术,可有效保护患者运动、语言、空间认知及数字认知等多项功能。同时结合术中皮层脑电描记有效监测癫痫病灶,可对相应癫痫灶进行小功率电灼等处理,可以限度地切除肿瘤并保留相关神经功能,减少手术的并发症。包括:(1)术中癫痫灶定位技术。低级别胶质瘤生长缓慢,常常伴有癫痫,癫痫发生率大约50%~90%,高级别胶质瘤的癫痫发生率约20%。癫痫活动通常起源于临近肿瘤的非肿瘤脑组织,因此单纯切除病变而不处理周围的癫痫灶不能减轻或预防术后癫痫。如果肿瘤切除术中不进行皮层脑电监测,19%的患者在服用药物的情况下仍有癫痫发作。另外24%的患者虽然可以缓解癫痫,但是仍然需要服用抗癫痫药物。因此,对于伴有癫痫的患者皮层脑电监测应当作为术中定位技术的一个主要部分,指导切除肿瘤和控制癫痫。一次性手术处理癫痫灶有助于改善患者术后的生活质量,降低抗癫痫药的用量,为胶质瘤的综合治疗提供有利条件。(2)术中脑功能综合定位技术。体感诱发电位初步定位中央沟,继而术中直接电刺激技术实时监测皮质和皮质下功能区。这些技术能尽可能保护脑的核心功能,如运动、感觉皮、语言(自发语言、物体命名、理解等)、计算、记忆、阅读或书写。
4.术中实时成像技术
在神经导航的基础上,通过融合多种技术,使手术从解剖模式向功能模式转向,精确定位肿瘤及其与功能的关系。特别是术中的超声实时定位肿瘤的解剖边界,检测切除程度,指导残余病灶的切除,经济实用。
5.术中唤醒麻醉技术
近年来随着神经影像学、神经导航、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技术在临床中的应用和发展,神经外科手术已经从传统的解剖学模式向现代解剖-功能模式转化,大大提高了手术质量和手术效果。近年出现的与神经外科手术相关的神经影像技术如血氧水平依赖磁共振功能成像、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脑磁图等有助于术前评价病灶与脑功能区的关系及手术效果。术中确定脑功能区皮质及其皮质下神经纤维是神经外科术中保护脑功能、避免术后功能障碍的最重要环节。但是,临床观察发现由于个体变异和病灶占位效应使重要功能区的解剖结构发生变形和移位,因此传统的解剖定位切除术不能有效保护脑功能。术中电生理皮质功能区定位是目前唯一能可靠判定脑功能区的方法。对于位于或邻近语言、运动等脑功能区以及放射冠、内囊、丘脑等皮质脊髓束传导通路上的病灶,术中应采用皮质诱发电位或皮层刺激定位实施监测皮层和皮质下功能区。
在唤醒状态下应用术中电刺激技术进行脑功能监测,是目前尽可能切除脑功能区病灶同时保护脑功能的有效方法。术中直接电刺激判断大脑功能区对全身麻醉术中唤醒技术要求很高,要求在开、关颅过程中镇痛充分使患者能够耐受手术,要求麻醉与清醒过程平稳过渡,以便术中皮层电刺激时患者足够清醒配合神经功能测试,要求术中有效控制气道,不发生呼吸抑制,同时保证患者舒适而无误吸、无肢体和躯干乱动。目前唤醒麻醉方法也日渐成熟,最终满足临床尽可能切除脑功能区病灶的同时保护脑功能的要求。
6.分子病理诊断
神经分子病理是近些年在传统组织病理学的基础上结合了分子生物学及分子遗传学的研究成果,并采用相关的分子生物学技术逐渐发展完善起来的。神经分子病理能够在基因和蛋白水平上检测肿瘤细胞的受体、生长因子、染色体、抑癌基因等的变化,据此了解肿瘤细胞的分化、生长速度、转移侵袭性棘对抗化疗和放疗的可能性等相关信息,可以给临床医生提供有价值的资料,从而做到有针对性的指导神经系统肿瘤的综合治疗。
目前,对于脑胶质瘤的综合治疗影响较大的是胶质瘤细胞的侵袭性、无控性增殖、耐化疗和耐放疗的特性。恶性胶质瘤侵袭性和无控性增殖是最具特征的恶性表型,因此限制了综合手段根治恶性胶质瘤的可能,也是根治恶性胶质瘤的侵袭性生长与无控性增殖临床治疗失败的重要原因。因此从分子水平上认识肿瘤细胞特性对于采取有效手段进行针对性的治疗具有特殊意义。
我院的神经分子病理诊断是从基因和蛋白质水平上对脑胶质瘤进行诊断与分型,与组织病理学的诊断结果结合起来,能够更好地指导患者的个体化放疗和化疗、靶向治疗,并有助于判断患者的预后。
福建三博福能脑科医院由福能集团(中国500强企业)和首都医科大学三博脑科医院(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单位)合资共建,是福建省三级神经专科医院。医院首开福建省内大型国企引进社会办医的“混合所有制模式”先河,实现所有制界限的跨越,是福建医改的一种全新探索,医院以“现代理念+精湛技术+先进设备+温馨服务”为标准,旨在把省内优质资源和北京高端医疗技术结合,让福建百姓足不出省,就能享受全国最高级别的脑科医疗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