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福建三博福能脑科医院主办的五周年院庆系列学术活动——神经内科帕金森病2022论坛在福州举行。根据疫情防控要求,本次会议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进行,会议由福建三博福能脑科医院神经内科帕金森诊疗团队介绍他们对帕金森病病理生理、临床药物调整的理解与临床经验,并围绕着帕金森病及帕金森综合征等相关领域的基础与临床研究最新进展、进行了精彩的学术讲座与广泛深入的交流。

会议现场
大会主席福建三博福能脑科医院院长林志雄教授参会并致辞。福建省老年医院神经内科主任医师吴静、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神经内科主任医师肖迎春、主任医师刘昌云、福建省立医院神经内科副主任医师陈莹、福建省立金山医院神经内科副主任医师陈名峰、福州市第二医院神经内科主任医师蒋小玲、福建三博福能脑科医院神经外科主任医师张金锋等福建省神经科学知名专家莅临现场进行点评、互动。
大会执行主席、福建三博福能脑科医院副院长、神经内科主任吴钢教授表示,帕金森病也称“原发性帕金森综合征”,可分为原发性帕金森综合征、继发性帕金森综合征、帕金森叠加综合征、遗传性帕金森综合征。四类帕金森综合征中原发性帕金森综合征和帕金森叠加综合征同属于神经变性病类疾病,或称α-synuclein-蛋白质病。通常所说的帕金森病是指“原发性帕金森综合征”,这一类综合征要与多种帕金森叠加综合征作鉴别,清楚鉴别对于了解疾病的预后与治疗方法的选择具有重要意义。帕金森病又是一种神经系统的多系统变性病,不仅有多巴胺能神经系统病变,也有其他非多巴胺神经系统的病变,如5-HT能神经系统的病变、去甲肾上腺能神经系统的病变、胆碱能神经系统的病变、代谢性谷氨酸能系统的病变等,病变的程度不同,临床表现也不相同,可以表现为运动症状(如以运动并发症的形式出现),也可以表现为非运动症状(如以非运动并发症的形式出现),因此帕金森病的治疗要从多方面着手。
本次论坛改变了以往“你讲我听”的学术会议模式,更倾向于交流、实践。论坛上,福建三博福能脑科医院神经内科众多中青年骨干医师集体亮相,采取主题演讲、病例讨论、经验体会结合文献综述等方式,从基础理论到临床实践,从病例分析到学术动态,多维度、深层次地就近些年福建三博在帕金森病等相关领域取得的新进展、经验心得进行报告。
吴钢教授主讲了《2020年帕金森病的十大进展》,其中有关于帕金森病和多系统萎缩的α-synuclein品系的鉴别方法;有关针对α-synuclein的帕金森病的主动免疫疗法;介绍丘脑底核DBS新型MICC治疗帕金森病的安全性和疗效;有关舌下阿扑吗啡膜可有效降低帕金森病的关期症状的临床研究;学者发现视网膜厚度可预测帕金森病的认知损害风险;隐性遗传帕金森病的临床基因型与表型相关性;介绍视网膜细胞丢失和帕金森病的视觉损害相关报道;有学者发现上丘视觉功能障碍可能是帕金森病的临床前生物标志物;创伤后应激综合症可显著增加帕金森病的发生风险(介绍PTSD 与TBI概念与可能揭示的临床价值);介绍当前科学家揭示帕金森病脑连接的纵向改变和临床演化。另外吴钢教授做了关于帕金森病治疗中的多巴胺系统与非多巴胺系统的相互影响。
郑巧娟副主任医师介绍了2022年5月最新的《中国帕金森病睡眠障碍管理专家共识》,共识对帕金森病的睡眠障碍进行了阐述,介绍了包括常见的帕金森病睡眠障碍,如失眠,日间过度思睡,不宁腿综合征,快速眼动期睡眠障碍,睡眠呼吸障碍等的诊断,检查手段以及治疗方案。该共识为临床上更好识别和规范治疗帕金森病睡眠障碍,提供了有力证据。
王成华主治医师引用唐朝诗人韩偓的一首诗句“千钧将一羽,轻重在平衡”,讲述进展期帕金森病患者治疗策略及体会。进展期帕金森病的临床表现极其复杂,运动症状/运动并发症/非运动症状、药物副作用交错混杂,治疗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经常令人顾此失彼。针对进展期帕金森病患者药物调整不仅要个体化,也要多因素利弊权衡(重建平衡)考量。
黄宁俊主治医师介绍了福建三博对进行性核上性麻痹(PSP)的诊治思路,通过早期神经变性疾病诊断简易流程图对PSP进行快速诊断,通过2017 MDS-PSP指南对PSP进行最终诊断及分型,强调了应用2017 MDS-PSP指南的核心在于临床征象和支持性特征的识别,进一步阐述PSP的治疗方案及机制。
黄惠萍主治医师主讲了《帕金森病药物治疗的艺术》,目前药物治疗作为帕金森病治疗的核心和基础,帕金森病的用药治疗是多靶点综合治疗的过程。但因为帕金森病患者症状复杂多样,对药物的反应也存在很大的差异性,所以如何把帕金森病的用药调整好是一门艺术。
廖建胜主治医师回顾了帕金森病的流行病学现状,介绍了帕金森病的常见的运动及非运动症状,重点介绍了帕金森病患者早期非运动症状的神经心理评估,并分享了福建三博的心理评估做法。
